婆婆过世掏空了家底,公爹又是个不食人间烟火的。他不管家里是否有存粮,喝茶访友,赏花作诗,也是从未停止,更别提还要时不时的采买笔墨纸砚。以至于家里不但没有半文存银,甚至春日就已经开始借债,指望秋日卖粮来还了。夫君更是个愚孝的,宁可欠债也要供给老爹花销。说来说去,全家只为难了她一个,还有懵懂不知事的两个孩子。如今好了,公爹不但要去方家住,一年还有三十两的束脩和节礼。家里立刻就能还上外债,还有结余了。方玉比一般的读书人都要精通人情世故,当即就从荷包里拿出两只五两的银锞子,双手碰到魏先生眼前。“先生,这是先预付的束脩,您安顿一下家里,过几日再去庄园就好。”不料魏先生一刻也等不及,当时就喊了儿子上前。“这银子你们拿着养家,替我收拾一下行李,我这就搬去梨园住了。家里有事,找人捎信过去就行。”魏先生的儿子真是听得哭笑不得,老爹也太着急了。但拦着,他又不敢,只能赶紧喊了媳妇儿一起,给老爹装了两只箱子。一只装了衣衫用物,一只箱子里都是书本之类。来时两人,回去三个。马车跑的欢快,不过大半个时辰就到了方家庄园。幸好,方家缺什么也不缺住处,直接收拾了一枝春的正房,就给魏先生安顿了。这个院子,原本就是用来招待童先生等一干读书人的。如今魏先生住了,以后更是这些人的大本营了。方老汉和赵金莲很是欢喜,毕竟儿子就是读书人,以后要继续科考,这些人前辈若是能指点几句,也会大有助益。甚至,他们一直怕旁人说方家是商户,耽误了儿子的前程。如今有了这层关系,方家就是绝对的耕读传家,来往有鸿儒,进出无白丁了。谁再敢说方家是商户,赵金莲就敢大耳光扇谁脸上…魏先生很快安顿下来,方圆儿亲自下厨做菜,招待童先生,也为魏先生接风洗尘。方老汉领着三个儿子,还有小孙子金子作陪。魏先生是个笑面,和气又风趣,不过一顿饭就让方家老少都喜欢上了他。金子更是叽叽喳喳,围在他身边,欢快之极。方圆儿笑眯眯的,不时帮忙上酒添菜,望着小侄儿的眼神满满都是幸灾乐祸。希望他以后两只小手被打成馒头的时候,不要后悔才好。当晚,童先生也歇在了庄园。第二日一早,方老汉带了方玉,亲自去村里寻了胡里正。说明家里要开始启蒙学堂,村里孩子六岁到十岁之间的,都可以去读书,不收束脩,还供给一顿午饭。但一月后,先生会考察,若是学的太差,就要被撵回家。胡大伯自然是满口应下,很快消息就传了出去,村人纷纷涌进胡家。有真心欢喜孩子可以读书的,满口感谢方家。也有喜欢占便宜,想着孩子送到学堂,就是一个月后读书不成,家里也省了不少粮食的。方玉当场写了名单,不过片刻功夫就凑了三十个学童。约好三日后开课,方家父子就回去了。魏先生一个人占了一座院子,很是过意不去。毕竟他太清楚这些院子的租费有多贵了,于是方家提出额外再整理一间院子做学堂的时候,他坚持安排在一枝春。正房三大间,他住了东侧,起居加书房都够了。西侧留着友人来访,可以临时留宿。这般,西厢房打通放桌椅,安顿学童们。东厢房也拾掇出来,做学童们的饭堂。倒座房,一间住小厮,一间做灶间,每日给孩子们张罗午饭就成了。至于魏先生的一日三餐,同孙老大夫一样,是跟着方家人一起吃。方家老少吃什么,他们就是吃什么,只能更好,不会差半分。这也是方家的尊敬和亲近。孙老大夫同魏先生住了邻居,两人结伴钓鱼,爬山,很快就相处熟悉,无话不谈,很是欢喜有个解闷儿的伙伴了。有钱好办事,方家的银子使出去,两日功夫,西厢房里就摆好了桌椅。木头沙盘,竹枝做笔,都是蒙童初学的必备之物。灶间里也是采买好了碗盘筷子等物,随时可以开伙了…这日清晨,山林的雾气不等散去,梨花坳里家家户户几乎都开了大门。淘气小子们难得穿戴干净,被爹娘牵着,老老实实往庄园走去。有的孩子贪睡,揉着眼睛,打着哈欠,嘟囔着。“娘,我还想睡…”结果,平日疼爱他的老娘,居然一巴掌拍在他的肩膀上,骂道。“给我闭嘴,我跟你说,以后你就要开始读书了。一定给老娘好好学,敢偷懒,我就打断你的腿。”孩子委屈,瘪了嘴巴。孩子爹却是个好脾气的,安慰儿子。“儿子,听你娘的,好好读书。爹听说方家给你们准备的午饭还有肉呢,而且一人一个鸡蛋。你就是为了好吃的,也要好好学啊!”可惜,孩子只听了肉和鸡蛋几个字,欢喜雀跃,甩开爹娘的手一溜烟儿跑去前边。“我要吃肉,我要吃鸡蛋!”气得他爹娘真是恨不得把儿子抓回来胖揍一顿!魏先生和方老汉、方玉站在一枝春院子外,迎接所有学童们。学童的爹娘长辈恭敬同三人行礼,一来尊重师长,二来也是谢过方家给了孩子们这样的机会。要知道,若是送孩子到其余学堂去开蒙,一年束脩和节礼外加各种用度,没有十两银子是下不来的。在方家这里,他们一文钱不需要拿。方家相当于修了一条通天大道,他们把孩子送到了路口。以后谁能爬上去,爬多远,都要看孩子们的了。待得三十个孩子到齐,加上方家的金子,统统坐在桌子后,腰背挺直。魏先生没有讲任何大道理,反倒先给孩子们讲起了故事。孟母三次搬家,选择邻居,断布教导孩子学习要持之以恒。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,门外不肯离开的乡亲们也是连连点头,很觉受益。方圆儿今日到山上溜达,打算听听梨树们的心声,再去西瓜地里走走。这会儿,正好背着筐子站在不远处,眼见村人们如此,她其实还是有些不满意。毕竟,他们家里说的明白,不论男女都可以送来读书。但今日过来的孩子,无一例外,都是小子,没有一个女孩子!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:https://wap.ibiquges.com,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,无广告清新阅读!